市政府出台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新政策
协会秘书处
2021年7月26日,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,市政府颁发了《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办法》(常政办【2021】78号)。该文件的印发实施,旨在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,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,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。
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、战略性、先导性产业,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市现有物流企业约280家,其中5A级1家,4A级19家,3A级36家。全市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约69亿元,资产总额约55亿元,拥有仓储面积约290万平方米,自有和租用车辆共26000多辆,运营网点约1700个,业务辐射面跨省(市、区)的企业超120家。常熟物流业在推动全市经济建设、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,保障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等方面,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我市物流业发展取得了五方面的成效:一是规模效益稳步提升,物流业增加值超30亿元,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约4.9%,占GDP比重约2%。二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,常熟城市配送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。三是骨干企业培育壮大,安达洲物流、威特隆仓储、邮政速递物流、华诚国际物流、天境物流、云企供应链等不断发展壮大。四是集聚效应持续增强,行业集聚、企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。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,公路、水路、铁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快推进。但是,我市物流业发展中也存在着六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:一是规划布局不合理,物流载体之间的功能错位和协作联动不够理想,同质化竞争明显。二是优质精品新项目引进和培育不多,尤其是助力物流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平台化转型项目,引进力度和培育成效仍不够大。三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,物流企业“小、散、差”的问题比较突出。四是信息化水平较低,缺乏覆盖面广、时效性强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,智慧物流建设步伐较为缓慢。五是税收贡献份额还不够大。六是物流专业人才严重不足,物流业界“复合型”人才尤为匮乏。
近年来,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,着力以智慧化发展促进成本降低和效能提升,加快推进全市物流物贸业快速、健康发展,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的目标,加强物流与商贸、贸易的深度融合,促进智慧物流和平台物流发展,打造区域分销、城产配送、冷链物流、电商快递于一体的物流贸易运作新模式。市政府此次最新扶持政策的出台,必将进一步激发物流企业创业创新的热情,引导物流企业找准创新发展、提升发展的突破口,大力发展物流服务新型业态,优化供应链产品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管理,创新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模式,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,显著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水平,加速终端配送网络建设,加快全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,促进物流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,强化企业内部管理,助推企业做大、做优、做强,进而推动全市物流业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,进一步增强常熟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。